按照《关于报送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的工作提示》要求,现将安远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情况和2023年相关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我局始终保持“意识不减”、“责任不减”、“力量不减”和“考核不减”,落实“5年过渡期”政策规定,强化“四个不摘”政策要求,严守防返贫底线,确保责任压力传导到位,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更实举措高质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不摘责任。继续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保持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项工作。进一步压实县级领导的领导责任、乡镇鹤驻村帮扶单位的主抓责任、部门的行业责任、干部的帮扶责任,做到“人人有担子、层层有压力”。二是不摘政策。持续优化和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策体系,印发了《安远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安远县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督导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制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整合行业部门资源,优化完善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安居等16个帮扶政策,确保脱贫户、“三类人员”实现政策应享尽享。编制“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方案,确保过渡期内政策持续稳定。三是不摘帮扶。保持3340余名帮扶干部继续帮扶所有脱贫户和监测户,组织各级帮扶责任人对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帮扶。根据脱贫户和监测户实际情况,继续制定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制度。继续选派驻村工作队,派出9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其中,中央派驻工作队1个,省派驻工作队5个,市派驻工作队11个,县派驻工作队79个),并按照每个“十四五”重点村、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重的村、软弱涣散村、红色名村3名常驻工作队员的原则,选派288名优秀干部驻村开展工作;对没有安排驻村工作队的61个村(社区),均成立了由乡镇驻村领导、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指导组,并安排了61个对口帮扶单位,从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四是不摘监管。强化信息监管。健全完善建档立卡户动态管理监测体系,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因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支出骤增户,对标“两不愁三保障”,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清单,随时掌握农户实际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致贫返贫发生。强化资金监管。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共安排各级衔接资金17624.6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017万元、省级资金5292万元、市级资金1715.65万元、县本级资金3600万元。扎实做好项目摸底申报批复程序,完善项目预算评审,落实项目招投标等程序,做到早开工、见实效。强化资金项目管理。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管理流程的通知》,组织各行业部门对2022年项目实地核查2次;编印《安远县衔接资金项目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详解》,开展资金项目建设督导2次。强化成效监管。围绕市“2+4”重点工作内容,应用“三三四四”模式开展督导(即:明查、暗访、回头看三种督导方式;专业综合督导、行业专项督导、短板弱项暗访三个层次督导;专业综合督导组、行业专项督查组、媒体暗访组、乡镇交叉组四支督导队伍;四个季度分领域开展督导),从行业部门抽调24名业务骨干组成6支专门督导队伍,对标对表上级各类暗访督导反馈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扎实推进问题整改,实现村村过筛、人人过点、项项过关。截至目前,共开展督导7次,发现问题740个,均已落实整改。
(二)扎实开展问题整改。主动认领问题,细化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按照问题清单、交办清单、落实清单、反馈清单的“四单制”原则,对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和省考发现共性问题28个和个性问题16个、2022年度第一期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暗访督导发现问题7个、“12317”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电话投诉问题1个、市级5次暗访督导反馈问题48个,均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举一反三,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开展拉网式大排查,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
(三)多措并举推进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做到“三精准”,筑牢防贫网。聚焦监测、帮扶、退出三个环节,严格落实“每月监测会商、每月信息比对、每月研判处置”工作机制。一是做到精准识别。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监测机制,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实现农村人口监测管理全覆盖,进一步规范纳入程序,做到应纳尽纳。截至11月7日,共有监测对象972户3953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256户988人、边缘易致贫户235户105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81户1915人。二是做到精准帮扶。实行“三个一”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按照“一户一策”“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逐户逐人制定针对性、精细化帮扶措施。三是做到精准退出。坚持实事求是、持续稳定原则,对达到消除风险的“三类”监测对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予以退出。截至11月7日,已消除风险489户2111人,风险消除占比53.40%。
(四)严守“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底线。“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底线任务,我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中的“undefined”“薄弱点”“风险点”,常态性开展大排查、大整改,确保问题动态清零。义务教育方面。经过“一摸、二比、三核对”的程序,精准识别需要资助的学生群体,实现“应享尽享、不漏一人”的目标。持续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2022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2711人次,发放金额2593.51万元(其中春季学期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504人次,发放资助金1549.55万元,秋季学期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207人次,发放资助金1043.96万元)。基本医疗方面。对特困人员给予全额资助参保,对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给予320元的定额资助参保。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脱贫人口、“三类人员”参保率100%。合理控制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截至10月底,全县“三类人员”住院报销408人次,报销金额 166.3万元;大病保险住院报销42人次,报销金额 19.26万元;医疗救助 114人次,救助金额 14.4万元。全县累计脱贫人口、“三类人员”门诊慢性病认定21377人次,全部享受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规范全县114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管理,落实村卫生室坐(巡)诊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政策,让群众就医更便捷。住房安全方面。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紧盯六类人员重点对象,实现部门数据共享互通,建立住房安全监测台账。截至10月中旬,共监测农村低收入群体对象13441户。本着“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原则,通过各乡(镇)摸排、县直有关部门审核认定,今年拟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抗震改造)10户。截至目前,已完工7户,正在组织实施3户。开展有人居住土坯房和存在安全隐患住房房屋安全鉴定行动,共鉴定农村房屋1386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12栋房屋开展了整治,其中拆除10户,维修2户。饮水安全方面。对标“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四项评价指标,多措并举开展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在丰水期、枯水期对全县18个乡(镇)集中供水的246处水质样本进行检测,对分散式供水的533处水质样本进行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确保水质检测全覆盖、全达标。强化经费保障,开展水厂改造及管网延伸工程,落实饮水安全工程运维管理责任。全县138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均安排专人管护,实现供水人口30.97万人,自来水入户人口29.40 万人。
(五)推进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一是产业发展方面。继续实施产业奖补政策,截至10月底,累计申报产业补助达到16161户次,其中“三类人员”1446户次,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634.22万元。进一步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不断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合作社和产业帮扶基地已达275家,辐射3880户脱贫户及“三类人员”。二是小额信贷方面。狠抓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对符合条件且有贷款需求的脱贫户和“三类人员”实现应贷尽贷。截至10月中旬,2022年已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353.15万元,贷款余额11352.07万元,获贷比25.5%,实现了“应贷尽贷”。三是消费帮扶方面。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六进”活动,在832平台入驻43家企业860款安远农特产品,2022年销售额为2708万元,在电商集团自建“智运商城”平台开设消费帮扶专区,2022年销售额为67.94万元。全县各企业单位在“832平台”消费帮扶采购金额178.37万元,线下在电商集团消费帮扶采购金额42.62万元,富硒大米消费帮扶采购金额117.93万元,共计338.92万元。四是就业帮扶方面。加大稳岗就业力度,积极开展“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等活动,组织干部送岗上门,落实外出务工、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吸纳、就业技能培训、“雨露计划”等政策。截至10月中旬,全县外出务工12736人,发放交通补贴471.85万元,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2117人,帮扶车间吸纳就业583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553人,已发放“雨露计划”培训补助3117人次504.75万元。五是社会帮扶方面。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县18家企业结对帮扶38个村,完成公益帮扶21.93万元,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帮扶方案,着力在防疫物资、资助贫困学生、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方面提供支持。六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方面。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联系、邻里询问等方式,开展低收入家庭摸排认定工作,建立低收入人群档案,及时纳入监测预警范围,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处置监测预警2995条,把合乎纳入条件的45户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帮扶。全力帮扶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困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众。全县现有兜底保障对象18040人,今年1-10月共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6431万元。全面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治理“回头看”,全县2022年新增农村低保对象634户1729人,退出274户489人。另外, 购买精准防贫保险,堵住群众“返贫之门”。2022年5月,县乡村振兴局作为投保人,与县人保财险公司续签《安远县精准防返贫保险协议》,为3.3万农村户籍人口购买精准防贫保险,对因病、因学、因灾(含意外事故)、因赔偿责任、因生产资料损失等因素导致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村户籍人口,提供每人最高30万元的防贫保障金额。2022年1至10月,已理赔133.94万元。
(七)强化项目资金管理。2022年,共安排各级衔接资金17624.65万元,计划实施项目423个,已开工423个,开工率100%;已完工372个,完工率87%;衔接资金预算执行数13264.31万元,衔接资金预算执行率75.26%。其中产业类项目26个,资金4880.55万元,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占中央衔接资金比例为69.55%。
(八)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后扶。落实“点长制”。聚焦“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健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点长制”,全县45个集中安置点共设置90名“点长”、“副点长”,落实“月调度”机制,定期回访、帮扶联系、矛盾化解、台账管理、关心关爱,以“点”代“面”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落实产业就业发展机制。开展全县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需求摸底调查,积极配合就业部门开展培训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就业帮扶车间、产业基地等建设,加强产业就业帮扶,增强搬迁脱贫群众发展后劲。截止10月底,全县异地搬迁劳动力1115户4495人,已务工就业1037户 2238人,就业率88.92%,其中安排公益性岗位132人,兜底保障378人。发放产业发展补助资金93.64万元,务工交通补助16.96万元。落实社区治理机制。配齐配强帮扶力量,点长、副点长、驻村工作队、管理人员等共219人,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服务、有氛围、有队伍”的要求,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今年全县投入各项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其中搬迁后扶资金286万元,扎实推进城北工业园和版石工业园示范点创建提升工程以及巩固维修小型点设施项目。
二、我县脱贫成果巩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扶贫产业不够优化,带动作用亟待增强。一是产业不强。受地理环境、群众观念等因素制约,全县“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进展缓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扶贫产业不强,呈现出“散、小、弱”的特点。如南片乡镇在水稻、脐橙、烟叶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效益农业,涵盖了紫山药、碰柑、脆梨、鹰嘴桃、大鹏蔬菜等多个品种,规模大多在 1000 亩左右,虽对群众增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散、小、弱”,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特色品牌。二是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群众发展生产时,主要是考虑随大流跟风,对市场需求考虑较少,导致效益低下。如2019年镇岗乡涌水村农户抱团种植生产了加工淀粉红薯近百亩四十余万斤,一直无人问津, 后经县脐橙产业联合会和帮扶干部的协调,部分以接近市场价的价格卖出,而大部分红薯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发生腐烂变质只能拉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农户户均亏损8万余元。三是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不够。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效果不够明显,即使流转了贫困群众的土地,也大多是“一租了之”。如我县现有龙头企业21家,目前带动脱贫户(直接参与和联结主体参与)80户,直接参与稳定就业仅有72人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数量较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主打产业合作基础和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如全县农民合作社共有141个,总社员人数4488人,总带动脱贫户和三类人员1045户,稳定就业仅有815人次。
三、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我局将继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省市工作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工作要求,提前谋划2023年工作,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为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之地提供坚实支撑。
(一)继续强化政策理论学习。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考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巩衔工作任务的紧迫感、责任感,对标对表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常态化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认真对标《安远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方案》,对“三类户”开展常态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监测帮扶,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着力抓好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营管护,不断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管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施农业产业现代化产业项目,持续增加农村群众收入;继续利用好互助资金、小额信贷金融帮扶政策,不断满足脱贫群众信贷需求,为脱贫群众发展生产提供资金保障。
(四)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完善管护运行机制,确保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织密织牢健康、教育保障网;持续开展“百企兴百村”行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多渠道增收;推行防贫保、农业种植险两项“保险”,为脱贫群众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在自然灾害、大病医疗、人身意外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
(五)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针对性地抓好城北工业园和版石工业园安置点搬迁群众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持续提升安置点后续服务能力,解决好迁出地和迁入地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的衔接问题;加强安置社区治理,重点解决搬迁群众社会融入问题;开展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统筹推进巩固衔接工作任务。健全脱贫成果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扶持、组织保障、投入保障进一步衔接,以巩固成果奠定乡村振兴基础,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不断深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切实解决好脱贫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发展问题。
(七)持续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健全完善培训机制,重点围绕中央、省委、市委有关文件精神等内容,通过集中授课、视频会议等形式,对乡镇(城市社区)、行业部门、乡村振兴系统、驻村帮扶等工作人员开展分级分类培训,进一步提升县镇村三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意见和建议建议
取得成果不易,巩固成果更难。脱贫户脱贫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高,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松懈。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强力推进脱贫成果巩固工作,确保取得更大成果。
树立“强”的理念,发挥产业支撑作用。路子准产业兴,脱贫成果才能真正得到巩固。一是着眼当下,确立主打产业。“一业兴百业旺”,实现产业支撑。形成示范效应,必须要有主打产业。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大背景下,从市场前景、产业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现状出发,对水稻、脐橙、烟叶等传统农业和紫山药、碰柑、脆梨、鹰嘴桃、大棚蔬菜特色效益农业进行研判,在县级层面确立1-2项作为主打产业,形成发展中心和导向。要持之以恒地将各类资源向主打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倾斜,促其做大、做强、做优,真正树起产业帮扶的大旗。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围绕主打产业,立足我县山区乡村零星地块较多、海拔高度差异较小等实际,谋划“小而精”的产业,与主打产业相互呼应,形成“长短结合,以短补长”的产业发展态势。三是多管齐下,抓好融合发展。把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契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下游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带动能力,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

赣公网安备360726020000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