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创业工作
一是全力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围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主责主业,开展常态化助企活动,加强与财政等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资金拨付力度,助力各项惠民惠企政策的应享尽享,用好用足就业补助资金,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细。同时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用好创业担保贷款、稳企扩岗政策,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和失业预警监测,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新增转移劳动力人数等指标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推动“5+2”就业之家建设运营管理。按照“五统一”标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5+2就业之家”建设的同时,确保全县62个就业之家正常运营并取得实效。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就业之家平台,通过宣传就业之家平台,扩大我县企业招聘信息的宣传范围,对我县的就业创业服务惠企政策进行全覆盖推送宣传,全力缓解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劳务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打造“安远三鲜粉师傅”劳务品牌提升就业质量,多措并举,突出特色,做强产业。加强县级孵化基地建设提档升级,完善孵化培育制度,对标对表省级、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作用。三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我县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合作,引导学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到有专业需求县内企业就业,培养更多本土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运用公共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学历提升、高质量实习就业等全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2.社会保障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继续认真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积极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积极参与补助工作,逐步扩大集体经济补助试点范围,不断增强参保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基金运行安全。严格执行基金管理规定,采用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做到一月一清,保证账实相符。加强财务、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素质,切实增强自控自律水平。三是建立完善数据共享协同机制。加强与扶贫、民政、卫健、公安等部门的协调,建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加强联网数据比对工作,为推动贫困人员应保尽保、违规冒领养老金追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四是优化经办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服务质效。持续推广应用江西省人社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办理社保业务,推动线上“一网通办”,线下“最多跑一次”,强化业务人员管理、培训,不断优化自身“帮代办”服务,提升企业办事满意度。五是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加强对延时退休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通过社保经办窗口、政策宣讲、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业务咨询,讲透彻政策考虑,讲明白保障措施,讲清楚办事流程,帮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掌握政策。严格按照延迟退休改革政策程序办理退休手续,确保政策的执行标准和一致性,为每一位延迟退休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要切实保障群众的权益,把握好统一规范和自愿弹性的关系,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确保改革平稳实施、落实到位。
3.人事人才工作
一是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管理。依据《安远县鼓励高层次人才“留赣干”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做到政策应享尽享。注重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发挥,积极促进人岗相适,避免人才浪费。结合绩效考核和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等工作开展,激发和调动事业编制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等机制完善。二是注重紧缺人才引进及管理。根据我县发展需要,定期摸排引才需求,避免出现人才缺口和人才能力、素质与现实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丰富人才队伍。注重卫生、农、林、水、畜、营销等涉农专业的紧缺人才的引进,深化与深圳龙华区的对接工作,加强与高校合作,对于急需人才要增强基层一线对其吸引力,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4.劳动关系工作
一是明晰治理责任。重点抓好企业工资支付主体责任、属地政府管理责任和相关部门监管责任的落实,严格考核问责,兑现绩效考核中关于农民工工资清欠项目的相关条款。二是抓好执法监管。以推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落实为抓手,下大力气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等源头治理工作,重点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房企项目的监管监测,切实保障民工合法权益。三是抓实制度完善。坚决履行好根治欠薪办牵头抓总职责,部门协同,合力攻坚。扎实开展好根治欠薪攻坚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钉子案”、“骨头案”等疑难积案。加强对欠薪问题多发的项目进行联合监察执法,协助推动解决,对重大案件及时介入督办。四是深化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协同执法机制,加强与工业园区管委会、住建、法院、公安、社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多部门联动开展联合惩戒的工作机制,针对突出问题开展联合专项检查,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例如,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方面,与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协同作战,从工程项目审批、施工许可、资金拨付等环节加强源头治理。五是提升失地证办理效率。加强与乡镇、部门单位的对接联系,落实好被征地农民身份认定“村级初审、乡镇复审、县级联审”三审三公示程序,把好材料审核关,严格按照认定条件审查办证材料,遇到具体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提高失地证办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