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及“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要求,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夏季整改”、“秋冬会战”、重点工作“大比武”等系列行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狠抓“1+N”扶贫政策落地见效,举全县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有望实现脱贫2868户9892人,贫困村全部退出,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全县脱贫摘帽目标。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充分利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罗霄山片区脱贫攻坚等系列政策,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高标准、高强度开展好各项脱贫攻坚工作。
(二)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压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的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同时,实行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工作机制,每个行政村安排1名县领导或乡(镇)、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协调推进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在动员151个中央、省、市、县、乡镇帮扶单位共3700余名干部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增加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分别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实现帮扶单位挂村和干部结对帮扶联系贫困户的“双向全覆盖”。定期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常驻工作队员进行考核,对不能胜任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律进行撤换调整,确保尽锐出战。
(三)全面保障扶贫资金投入。克服财力不足困难,科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在去年投入16.39亿元的基础上,计划再安排20亿元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大力削减城建、旅游等财政性投资重大项目,县财政资金原则上不再安排脱贫攻坚之外的工程项目,今年削减财政性投资类项目10个,改财政投资为社会投资项目3个,削减财政投入近11.6亿元,真正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等“十大扶贫工程”,确定重大项目10个、子项目25个,以项目为载体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二、工作成效
一是聚焦产业就业,确保群众增收“可持续”。全面落实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科学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重点发展蔬菜、紫色淮山、红蜜薯等短平快产业,兼顾发展脐橙、油茶等长效产业,让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长期可致富。2018年发放产业直补资金17422户次3917.1983万元。分类推进产业扶贫,对有产业发展能力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采取金融扶贫、电商扶贫、产业补助等形式进行帮扶;对有产业发展能力但缺乏技术的贫困户,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进行帮扶;对有产业发展意愿但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光伏扶贫、资金土地入股、劳务输出等利益联结方式进行帮扶。同时,采取园区企业承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链接、扶贫车间吸纳、农村能人引领、公益性岗位扶持等形式,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2018年发放交通补助8711人次271.6万元。新建就业扶贫车间105个,全县共有就业扶贫车间171个,带动1668个贫困劳动力。全县有8100余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稳定收入;培育发展特色扶贫产业20多个,打造参与面广、带动力强、成效明显的产业扶贫基地近100个,产业就业覆盖率达100%。
二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扶贫政策。在对接上级出台的7项扶贫措施基础上,新增基础设施扶贫、法治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帮扶政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构建“1+N”扶贫政策体系,并对政策进行全面评估、调整优化,确保政策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健康扶贫方面,在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再次补偿政策,将贫困户住院看病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2018年预计享受四道保障线待遇29912人次,总医疗费用9033.30万元, 累计四道保障线补偿8166.45万元,平均自付比例为9.6%。安远再次补偿补助6054人次1539.63万元(其中:贫困人口4288人,补偿293.14万元)。教育扶贫方面,出台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职教育“一免六补”政策,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2018年,补助36382 人次3072.449 万元,对2016年秋季至2018年春季教育补助漏补对象进行补助,发放补助696人、147.8125万元,确保贫困户适龄在读学生教育扶贫政策应享尽享。严格执行教育扶贫校长负责和乡(镇)属地责任“双重负责制”,确保了不让一孩子因贫失学、因贫辍学。严格落实“雨露计划”培训补助政策,实现补助政策全覆盖,补发2016、2017,发放2018年度“雨露计划”培训补助对象1661人,拨付补助资金476.45万元。安全住房方面,分类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对农村无房户,通过优先安排入住保障房、动员自建房屋、代为建房等方式解决其安全住房问题;对住土坯房户,通过优先安排购买或入住保障房、维修加固、通过资金补助鼓励就地改建、子女赡养等方式解决其安全住房问题,2018年为1400户农户解决安全住房问题(采取就地改建809户,采取修缮加固的有242户,采取保障房、民间租赁、购房等其他安置方式的共计349户),确保所有农户都住上安全房。同时,大力开展老人住老房的整治工作,对全县2800余户老人住老房户进行整治,通过教育劝导一批、拘留一批、修缮一批、和子女入住一批的方式开展大力整治,确保住老房老人户实现住房安全。兜底保障方面,实施低保动态管理,清理关系户、人情保,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进出有序”。目前,全县完成兜底保障17872人,在保农村低保对象6064户16920人,户均保障人口2.79人;农村五保供养在保户对象718户792人,其中集中供养355户379人、分散供养363户413人;孤儿在保149人,其中散居孤儿128人、集中孤儿21人。
三是聚焦整村推进,推动村庄旧貌“换新颜”。对照贫困村退出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去年投入5.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再投入7.6亿元,大力实施覆盖全县所有村组的全域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完善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按照“不少一组,不漏一户”的要求,加快推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内外墙粉刷、入户便道硬化、门坪硬化、安全饮水、改厕、改沟等整村推进分户工程,做到分户核查、分项实施。2018年,完成改厕4795户,安全饮水改建250户,入户便道硬化5305户,内外墙粉刷31578户,门坪硬化7091户,室内地面硬化1205户,换瓦面5830户,排水沟301232米,硬化道路415公里,文体休闲场所290个。 目前,已拨付资金11735.68万元。同时,层层把关工程质量,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确保户户过关、村村过关。目前,全县所有贫困村进村主干道实现了硬化或“油化”,所有通25户以上自然村的道路完成了硬化;所有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公有产权卫生室、标准化村小和便民服务中心;所有贫困户均实现了饮水安全,均建有卫生厕所,做到了入户道路全面硬化,通组公路四通八达。
四是聚焦问题整改,全面补齐各类工作短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普查,开展脱贫攻坚“大数据”比对,认真查摆各级各类巡视巡察督查发现的问题,结合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分门别类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限时办结、结项销号,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达标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通过整改,清退识别不精准的贫困户368户1115人,新识别贫困户299户1296人,户内新增1498人。对2461户两不愁三保障存在问题的贫困户进行全面整改,确保各项工作短板全面补齐。对各类督察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查摆,做到举一反三,确保全面落实整改到位。
五是聚焦“三率一度”,确保脱贫摘帽“高质量”。聚焦“6+3”类重点人群,对“三率一度”工作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问题台账,认真抓好整改。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疑似漏评且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对象,按程序纳入贫困户,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疑似错退和脱贫质量不高的对象,严格对照贫困户退出标准,及时增补措施,确保脱贫质量;对疑似“七清四严”的错评户,经核查无误后,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剔除。同时,组织各乡(镇)开好党员大会、户长会、“五老人员”会、村小组长会和群众评理会“五个会”,开展“心连心”活动,结合网格化管理,宣传扶贫成效,化解群众积怨,理顺群众情绪,全面提升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我县贫困发生率预计下降至1%以下,漏评率和错退率为0,群众满意度在98%以上。
三、2019年工作计划及思路
2019年,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赣州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思想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扎实地做好脱贫后续巩固提升各项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收入稳定增长、脱贫质量稳步提升、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一)坚持思想认识不松懈,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让老区群众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掉队”等殷切嘱托,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和首要政治责任,持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保持原有的脱贫攻坚领导机制、帮扶机制、督查调度机制,建立健全长效脱贫机制,继续狠抓脱贫攻坚的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二)坚持帮扶政策不脱钩,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就业、教育、健康、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工作重点,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县、乡、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方案。特别是确保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创办扶贫车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继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做好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工作,通过教育扶持斩断代际贫困链条,通过健康保障防止因病返贫,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三)坚持工作力度不削减,继续做好脱贫攻坚后续扶持工作。工作力量上,继续执行驻村帮扶制度,保持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不撤离,把最优秀的后备干部选派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并加强扶贫干部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资金投入上,坚持扶贫资金优先保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优先保障“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项目和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宣传引导上,深入推进乡风文明行动,持续开展精神扶贫各项工作,严厉打击不赡养老人、高价彩礼、带彩赌博等乡村恶习,常态化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创评活动,营造感恩奋进的乡风民风。督查考核上,对后续巩固提升工作开展常态化督查,重点督查乡镇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重要决策部署,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十大扶贫工程建设等方面情况;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的考核机制,做到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减力度。监督执纪上,定期组织巡察督查,对脱贫攻坚领域的违纪问题和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从严从重严肃查处。

赣公网安备360726020000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