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安远县长沙乡渡屋村的花生田里满是欢声笑语——连日来,数十组县城家庭专程走进这片田野,带着孩子亲手刨土、筛果,在泥土与汗珠里感受 “粒粒皆辛苦” 的真谛,也触摸着家乡400多年非遗农耕文化的温度。
长沙乡细籽花生(又称珍珠花生)的故事,要从明末清初说起。“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的后裔迁居至此,将府上待客的珍品细籽花生引种到长沙乡,这一种,便是 400 多年。如今,这种果荚圆润小巧、纹理清晰,咬开后果仁香脆清甜的花生,不仅是当地人舌尖上的 “家乡味”,其涵盖选种、播种、除草、采收、晾晒、煮熟、烘干等 9 道工序的全套传统生产加工技艺,更被九游app老版本下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承载当地农耕史的 “活化石”。
“大家注意喽!这花生不能直接拔,得用锄头贴着根刨,再筛掉泥土!” 田垄间,驻村干部化身 “农耕老师”,握着小锄头示范动作,手把手教孩子们掌握力度。孩子们戴着手套蹲在田埂边,裤脚沾了泥也不在意,跟着刨开土层;家长们则拿着筛子,和孩子一起把带花生的泥土倒进去 —— 摇着筛子把泥土抖落,饱满的果荚则留在筛子里。再把筛子里的花生倒到箩筐时,孩子的笑声在田野里回荡。“原来花生要这么费力才能收上来,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刚筛出半篮花生的小学生黄亮亮,举着沾泥的果荚跟妈妈说。
“带孩子来不只是过节散心,更想让他知道粮食的来路,了解咱们安远这老手艺的故事。” 擦着额头的汗,市民杜女士笑着说,双节假期的这场田间体验,比在家看电视更有意义。
眼下,长沙乡细籽花生的采收将持续至10月上旬。这片承载着400多年引种史与非遗记忆的田野,正以亲子劳作的温暖方式,让古老的农耕技艺在欢声笑语中相传,为双节增添了别样的温情。





赣公网安备36072602000001号 